在2012年部分拉美国家举行的选举中,左翼和中左翼政治力量取得重要胜利,右翼力量遭受出人意料的严重挫败。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今拉美地区的政治和社会思潮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将对拉美地区未来政治版图、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及其对外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也将对西半球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
一、拉美各国选举概况
对拉美地区而言,2012年不是大选年。在33个国家中,只有多米尼加共和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3国举行总统大选,而巴西、智利和尼加拉瓜等国只举行地方选举。但是,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4年后拉美经济陷入十分困难的特殊时期,在几个主要地区大国举行的一次有着决定意义的选举,也是左右两派政治力量之间的一次对决。有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选举形势非常复杂,特别是委内瑞拉在很长时间内前景不明的形势下,今年的选举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
(一)多米尼加共和国执政的多米尼加解放党候选人梅迪纳以51.2%的多数战胜多米尼加革命党候选人梅希亚。该党实现连续第三次执政。梅迪纳于2012年8月16日宣誓就任总统。
(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候选人培尼亚·涅托以38.2%的得票率当选总统。革命制度党在下台12年之后重新执掌国家政权。不过,在议会选举中,革命制度党虽然成为两院第一大党却未取得过半数的多数。该国三大党三足鼎立的局面仍无变化。
(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实现第二次连任。10月7日举行的委内瑞拉大选最引人注目。58岁的执政联盟候选人乌戈·查韦斯战胜反对派统一候选人恩里克·卡普里莱斯再次当选总统。查韦斯将在2013年1月10日就任下届总统,继续执政6年,到2019年结束,成为委内瑞拉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
(四)巴西、智利和尼加拉瓜三国左翼在地方选举中取得明显胜利。巴西劳工党等左翼政党赢得的市级政权大幅上升,与右翼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智利社会党等左翼夺取了50%的选票,控制的市达到城市总数的44%,并夺取了首都圣地亚哥市的政权。尼加拉瓜执政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取得压倒性胜利,夺取了153个市中的134个,17个省会城市中的16个,包括首都马拿瓜。总得票率高达68%,大大超过反对派。
二、2012年拉美选举的共同特点
2012年,拉美部分国家的选举进程和结果,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各国参加选举的主要是中左翼政党或左翼政党与中间派政党或中右翼政党。这表明,拉美政坛左翼、中左翼和中右翼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中间路线政党已经成为拉美国家政治力量的主流力量。2012年的选举结果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政治格局。
(二)两支或三支(如墨西哥)大的政治力量主导大选成为选举的基本格局。各国政党林立的状况没有改变,参加竞选的政党也很多,但有实力竞争总统大位的基本上是两三个大党或竞选联盟。
(三)选民的政治取向更注重实际,注重其切身利益,而经济和民生成为成为决定因素。希望国家稳定,改革变化,也是选民的主要诉求之一。
(四)选举进程的发展非常顺利,没有发生大的意外,实现权力的平稳移交。
三、2012年选举对拉美政治的影响
2012年选举对拉美地区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左翼在选举中的胜利鼓舞和巩固了拉美左翼力量,削弱了右翼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改变了左右两派的力量对比和地区政治版图。
(二)上述结果对整个拉美地区的团结、政治稳定和经济、地区合作及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进一步推动选民的政治取向甚至社会意识形态向中间化和实用主义转化。经济和民生成为决定选民政治取向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今后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四)将进一步推动各派政党的执政理念继续走向趋同化、中间化和温和化。这种趋势今后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五)将推动拉美各国选举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党和选民表现得更加成熟。选举进程的顺利进展和结束,既显示了相关国家选举制度与机制的规范化和正常化,也反映了政党、政治家与选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成熟和理性化。这对拉美地区的政治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未来的选举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